当地群众是自然保护区忠实的守护者

     2017年8月3日,为了使公益项目倾斜与偏僻而最需要帮助的乡村,将老牛基金会的慷慨之意送到最边缘的贫困地区。潘得巴协会团队继续驱车数小时,翻山越岭来到了吉隆县折巴乡芒杂、洛麦等村。折巴乡位于吉隆县西北部,距离县府125公里,是吉隆县境的纯牧业乡镇之一。在前往途中,我们看见很多成群肥壮的藏野驴在辽阔的草原上奔跑,雄鹰在蓝蓝的天空中展翅敖翔,一对悠闲的野狼夫妻时而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可见这里的生态系统保护得还算比较完整。我们的汽车继续向着目的地在奔驰,突然,不远处有一群羊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走着走着很快就到了跟前,自幼在这一代放牧的扎西大哥看到我们停下车,就主动靠近我们并接着我们的话题说:“平时讲狼心狗肺,这是对狼的一种偏见。其实,狼也有它的良心之处,狼跟其他野兽不一样,它们很爱恋自己的家庭,全家一起觅食,夫妻同舟共济,联手养活自己的幼崽,很注重道德,非常珍惜彼此的感情,保持着非常纯洁的爱情,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人类学习的”。

     折巴乡芒杂村位置非常的偏僻,从加吉(加加—吉隆)公路进入芒杂村的分叉路口之后,除了偶尔有一些施工队车子过往以外,几乎没有来往的车辆,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高原牧区。从拉萨到这里单程就有823公里。当我们走进折巴乡洛麦和芒杂两个村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牧民跟南部邻近的聂拉木县波荣乡牧民有些不同,折巴乡的牧民思想相对保守一些,看得出由于所处位置,他们和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那种原始牧民的纯朴保存得更加完整一些。 
折巴乡虽然海拔高,气候干燥,但也拥有非常辽阔而丰富的湿地资源,当我们走到芒杂村,村党支部书记普布次仁详谈有关湿地保护的时候,书记就跟我们说,怎么这么巧合,前两天由于暴雨天气,把我们村子旁边湿地的一部分被洪涝淹没了,我们正瞅着怎么恢复呢,正好你们来了,能不能支持我们修建一处防洪坝。一听这个要求,我在想修建防洪坝造价高,这样的项目对我们组织来说是无能无力,是杯水车薪,况且也不是我们公益组织的热点。随后,我们建议村委会先把情况汇报给折巴乡政府,通过乡政府联系县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寻求帮助。芒杂村支部书记普布次仁介绍说,目前,芒杂村的湿地被政府管控的非常严,以往村民每年都要挖草皮生火,现在基本上已经被禁止了,因为减少了人为破坏,湿地资源也比以前相对好一些了。政府又每年下拨专款清理村里的生活垃圾,我们村里把清理生活垃圾的工作交给村里的贫困户来负责,这样他们也从中受益。谈到牧民对湿地保护的认知度时,普布次仁书记谈到,牧民对保护湿地资源的重要性的认知度,比起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经过跟普布次仁书记细聊之后,我们就该村各个方面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据我们了解牧民对湿地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需要继续提升,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尚未深入人心。
     目前,牧民遵循湿地保护原则和参与湿地保护工作,都是因为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以及在硬性管理规定和惩罚机制的作用下而被动执行,也唤起了牧民的保护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湿地保护的认识深入人心,认为是应该人人遵循的原则。由此,我们认识到,在牧区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的宣传舆论尤为重要。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宣传教育结合激励机制,让当地牧民发自内心地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和遵循生态资源规律,这样才能有效地确保湿地保护项目的可持续进行。谈起建立群众参与激励机制时,我们让村委会班子把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的,而且我们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来,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经过多次抛砖引玉式的提醒和引导,牧民们找出了一些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而身为牧民,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放牧人每天夜里跟着羊群都在提心吊胆地过夜的情形。随后,我们问他们你们近邻聂拉木县波荣乡的牧民向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目前,他们的羊群常常会遭到野兽的袭击,因为,夜里没有防护措施,羊群很容易遭到野兽的袭击,这样对牧民的经济收入带来的极大的损失。还有夜里每当下雨的时候羊群到处乱跑,每晚都在提心吊胆的过夜。问你们这边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时,书记恍然大悟地说,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就有这个问题呀!我们就接着问他,那您觉得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书记说到:原先我们想过挖草皮修建羊圈的办法,可现在草皮被政府管的这么严,用石头修建成本非常的高,加上牧民也从来就不会做这样的技术活,因此,一直没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只能就这样克服下去了。随后,我就跟书记说你们邻近的聂拉木县波荣乡的牧民们自己设计了由铅丝笼网片组成的移动式羊圈,他们夏天夜里把羊群和牛群分别圈在移动式羊圈里,这样放羊的人晚上就可以安心休息睡觉,每当他们转场的时候羊圈也可以卷起来随时带走。书记吃惊地跟我说,我看到过这种东西用于水利项目建设,但没有想到可以用来作移动羊圈呀!这个东西真正将会大大地解放放羊人,确实太需要了。鉴于整个吉隆县的折巴乡是纯牧乡,所有村子都面临的类似的问题,我们就联系了所有村长和一些老牧民,争求了他们的意见及建议,并进行了自下而上的需求评估。通过,反复而深入的调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后,潘得巴协会与当地村委会达成共识,并结合各村子湿地资源的现状及预防以湿地面临的潜在破坏隐患为主,开展一系列的湿地保护措施及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更加有效地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潘得巴协会决定为吉隆县折巴乡内五个村子的牧民赠送移动式羊圈。每座移动式羊圈的面规格为1406平方米,每个村子将安排10套,5各村子一共50套移动式羊圈。这种羊圈具有便捷、安全、环保、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是政府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短平快项目。就受益情况而言,该项目基本覆盖全乡462户、2099人口、45759牲畜、23400亩湿地面积。
像这种移动式羊圈,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当然,这个主意并不是我们潘得巴协会想出来的,而是牧民自己在实践中想出来的。潘得巴协会始终遵循和注重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紧密结合的工作原则。要想解决好环保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当地社区最关心和最直接的问题,当地群众是保护区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好的守护者。有人曾这样问过我,你们做的偏向于社区发展而不是环境保护,可我认为要解决环保问题,前提是先要解决当地社区的生存问题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社区生存问题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那些天天拿着相机拍摄动植物,嘴里喊着保护环境口号的达人,不一定是真正的环保使者。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环境保护一定要从做好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一定要从每个细小的环节开始。实践证明,当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地居民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离我们最终要达到的保护环境的目标就不远了。这样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成为保护区的守护者,这比环保和林业主管部门天天守护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更加伟大,因为,她们在保护区的最前线,是最贴近自然资源的人。拿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来说,那么庞大的自然保护区,它的面积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仅靠珠峰管理局和四个分局的人力,怎么可能完成保护的使命。当然,我们还有森林法和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度作坚强的后盾,但如果没有当地群众的主动参与和支持怎么可能保护得起来。世上最好的保护区,是把保护区的管护工作完全依靠当地群众,当地群众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保护区的管护工作,并与保护区前线和保护区管理部门之间扮演着代言的作用,形成成功的自下而上参与建设和管理模式。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无论是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只要是有受益者主动参与作为基础,什么样的项目都能立足于当地,生根开花结果。

Chinese, Simplified

© 西藏自治区潘得巴协会| 中国西藏拉萨市林廓西路40号包装公司基地2-2-7号| 联系人: 次仁罗布 手机:139 0892 2773 | 电邮:2283197490@qq.com